广州欣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唯一官方网站,仿冒必究

广州欣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
示例图片三
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综合布线 > 综合布线问答

综合布线系统中检测双绞线的几种方式

2018-08-15 16:23:29 广州欣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

  一般情况下,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都是比较大的项目,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整然有序地进行,每进行一步都需要谨慎,不然会对整个项目造成影响。所以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需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,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有序进行。其中双绞线作为项目中的一种传输介质,其施工的质量首当其冲。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些比较实用的检测方法。

综合布线系统中检测双绞线的几种方式1

  第一:使用工具测试双绞线时,先对其进行必要的外观检查

  检测包括外观检查和电缆检测。对于外观检测是指根据ISO11801等相关标准,对插头和配线连接点进行抽样检验。

  外观检测检验的具体内容包括:

  a、检查电缆包线的外层套管。

  b、在工作站和配线架侧电缆必须保持绞合状态直至插座连接。

  c、查插座与配线颜色编码的一致性。

  d、确认电缆在插座、固定夹具和电缆走道中没有被挤压。

  e、确认已遵守数据电缆和电力电缆的距离规定。

  对电缆检测具体内容包括:

  检测安装,可使用WireScope多功能测试仪。它带两根两头适合RJ45插座的电缆。如果在110型连接模块的配线架上连接,最好一头连接RJ45插头,另一头连接110P型跳接连线。一份标准的测试报告汇集所有根据ISO11801标准中连接性能所作测试的数据。需要说明的是,完成这样的检验需两名配备通讯工具(电话或对讲机)的操作员,需测试的插座应事先列表。检验的步骤如下:

  先用供检测的电缆将发射器与测试仪连接来校准仪器,在每次测试之前实施这一步骤是必须的。一名操作人员持测试仪在配线架处,测试仪通过电缆连接配线盘,另一名操作人员持发射器沿安装接点用另一根电缆连接。插座一个一个测试,整个安装都必须测试以确保安装正确。主干缆和电话电缆的检测也在各点间进行。

综合布线系统中检测双绞线的几种方式2

  第二:实用相关的工具进行测试,方式有几种。如下:

  由于测试过程中需要多功能测试仪,这里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工具。多功能测试仪是一种电缆测试仪,可检测双绞线电缆的带宽和精度。这种多功能测试仪自动核对双绞线的所有组合,不仅决定你的安装性能,还决定你在使用什么样的地域网络。它可以储存、打印数据,或将数据传输至个人电脑上。多功能测试仪使用方便,配有标准电缆、地域网络和水平特性的预设程序。其中的数据使多功能测试仪可以判断安装水平和可以支持的网络。电缆数据库包括目前所有的双绞线电缆和同轴电缆规格。你只须在数据库中加上你自己的电缆规格。多功能测试仪包含目前所有网络的规格。使用EDIT(编辑)功能你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这些规格,你也可以定义你自己的网络类型并将其放入数据库。

  根据报告的不同,有以下几种测试方式。

  自动测试:自动测试是决定电缆级别和该电缆可以支持什么样的网络工具。它在所有对线电缆上进行一整套测试。以100KHz间隔100MHz测试频带。将串音、衰减和信噪比与预录的水平和网络限制比较以得出“好”或“坏”的结果。每次测试结果可以存储,打印或传送至个人电脑。

  测量串音和衰减:为在5级限制内比较串音或衰减,最好使用CROSSTALK(串音)和FADING(衰减)功能。这将给出用5级标准测量结果的详细图像。CROSSTALK和FADING功能让你设定CONTACTs和将进行特定测试的频率范围,频率间隔(增加幅度)也可以更改。

  快速检查:这种方式可以让你快速检查布线的完整性而不必进行全套测试,它可在大约10秒种内检查电缆的连续性、测量电缆的长度和发现电缆分路。电缆的连续性用图像显示:接点是否错误、短路或断裂。至断裂或短路的距离也可以测量。STP电缆屏蔽层的连续性也可以测量。多功能测试仪可以将给定日期内测试的电缆长度相加,就可以进行按安装长度收费的工程。

  网络测试:网络测试提供比自动测试更快的选择,当你只想测试特定地域网络的安装时采用这种方式。从一系列地域网络中选定一个网络后,多功能测试仪通过CONTACTs(接触)进行所有测量,频率范围和所选网络的性能,然后检验串音、衰减和信噪比的预测限制,得出“好”或“坏”的结论。

  “线路图”方式:为了快速检查电缆的连续性或识别电缆,应采用线路图方式,这种方式及时检测电缆的连续性。如果发现问题,它以图象显示坏点、短路和断裂,并给出距离。

  电缆长度:一个综合时间域反射计(TDR)确定每对电缆的长度,可以从数据库中选择一种电缆,利用所选电缆的标准传输速率可以计算出电缆长度,如果不知道传输速率,可以利用一根已知长度的电缆测出,电缆长度可以由不同终端测得:断裂、适中或适当的远点。


Powered by MetInfo 6.0.0 ©2008-2024 www.metinfo.cn